(五)優化民生制度體系,切實辦好民生實事
秉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準扶助、資源下沉”的原則,不斷改善和優化民生,有效回應居民訴求,切實保障居民就業、養老、醫療及教育等方面的權益。落實系列惠民措施,繼續實施現金分享計劃,推行多項稅務優惠措施。
1.保障居民就業權益
特區政府把促進本地居民就業作為關乎大局穩定的重點工作來抓,方向是:只要本地居民能夠做的、願意做的,就優先聘用本地居民。政府將全面檢討並完善外地僱員審批制度,更好地動態調控外地僱員數量。依法加強打擊非法工作的執法力度。
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有針對性地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通過“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統籌協調跨部門資源,推動公共部門公共判給工程和服務優先聘用本地僱員。重點要求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等向本澳居民釋放出更多工作崗位。舉辦大型招聘會及行業專場配對會,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推動幸運博彩承批公司持續為從業員提供培訓,助力從業員與時俱進,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
完善勞動範疇法律法規。按法定程序推進調整產假和年假日數的相關修法工作,依法檢討《勞動關係法》規定用於計算解僱賠償的月基本報酬最高金額。
加強就業及培訓工作。將“就業+培訓”專項計劃拓展至金融、建築及公共事業領域,協助居民實現職涯進階發展。推動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建設,首階段引入公立高等院校及受資助團體,預計2026年提供500個培訓課程。
2.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
持續完善雙層式社保制度。因應相關專題研究的建議,跟進優化社保制度給付恆常調整機制。創設有利條件,推動更多僱主、僱員和居民加入央積金制度。
推動福利向低收入群體和弱勢、困難群體傾斜。持續發放社會保障給付及各種津貼,調升失業津貼、疾病津貼、結婚津貼及喪葬津貼。
關顧弱勢社群。降低照顧者津貼申請門檻,調升照顧者津貼。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額外多發放一個月全額援助金。調升“三類弱勢家庭特別補助”和“社會融和計劃”的發放金額。推動無障礙環境立法的前期工作。
積極應對少子化問題。繼續發放育兒津貼。優化醫學輔助生殖補助計劃,擴大孕婦的免費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由現時的35歲或以上擴大至所有年齡層的孕婦。加大對孕產婦的關懷和支援。優化托兒服務,預計增加約150個2歲以下幼兒托額。構建覆蓋孕期至育兒的支援服務網絡。
持續完善長者服務。實施“2026至203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逐步推動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免費使用固網平安通呼援服務。繼續聯動社會服務機構開展獨居和兩老家庭長者的普查及登記工作,建立全澳各區資料庫。持續打造15分鐘長者服務圈,拓展長者飯堂服務。強化對長者綜合照護需求的評估。設立長者社區健康站。試點跨境養老服務,將與珠海、中山相關部門及合作機構持續溝通,啟動內地院舍轉介試點安排。
促進福利跨境連通。進一步擴大覆蓋內地的醫療保險津貼範圍至廣東全省及福建省,合資格居民每年津貼金額上限1,000澳門元。推進粵澳社保公共服務深度對接,計劃修法消除社保權益壁壘。研究建立跨境合作機制,處理澳門居民有關雙層式社保制度在合作區就業或就讀的證明。
3.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提高公共醫療服務和專科醫療水平。加強政府、私營和非牟利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提升慢性病的控制率和公私營全科醫生慢性病診治能力。與內地高水平醫療機構合作,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對慢性病管理的挑戰。深化仁伯爵綜合醫院與協和澳門醫學中心的協作,開展聯合門診及多學科聯合診療(MDT)的服務模式,建立與北京協和醫院的線上遠程會診機制,提升本澳疑難重症的診治水平,研究引入核醫學治療,在仁伯爵綜合醫院成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促進市民身心健康。建立學童健康體檢新機制。優化早療服務。加強支援服務體系,構建24小時“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網絡,加強衛生中心心理保健和治療服務能力,社團的心理諮詢門診增至10,000個資助名額。
4.持續優化房屋政策
推進社會房屋建設。有序推進新城A區A5、A6、A10及A11地段社屋設計建造工程,預計2026年至2027年陸續竣工,合共提供4,088個單位。研究實施兩房單位可分配予二人家團的可行性。加強公共房屋巡查監管,嚴格執行社會房屋退場機制,並延續社屋租金豁免措施。
優化經濟房屋政策。為回應社會對經屋戶型調整的需求,制訂置換制度實施方案後送交立法會審議。持續推進新城A區經屋項目建設,確保A1、A2、A3、A4及A12地段項目按期竣工。跟進2019年經屋申請家團的單位銷售及上樓手續,開展2021年經屋申請的資格審查及選房籌備工作。啟動新城A區公共房屋新一批商舖公開競投。
持續優化政府長者公寓服務。委託學術機構開展“政府長者公寓長者生活現況調查”,為公寓的供應和發展提供參考。
持續關注私人房屋市場狀況,合理平衡市場供需關係。
5.發展大眾和競技體育
促進大眾體育發展。延續全運會效益,舉辦各類大眾體育活動。推進體育資源下沉,充分利用東區-2的B13地段、南灣湖C8地段及氹仔BT7地段的三幅臨時用地規劃新的體育設施,東區-2的B4地段公共房屋裙樓體育設施將於2026年完成和投入使用。
支持競技體育發展。本澳體育代表團將參加“第二十屆亞洲運動會”等多項國際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調升運動員、國際與本地裁判員的津貼。舉辦澳門國際乒聯男子及女子世界盃、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等大型體育活動,做好本澳獨有的體育IP,發揮體育盛事的聯動作用和輻射效能。
6.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完善教育體系。拓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落實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有關編程及人工智能教育的規定至高中教育階段。推出澳門智慧教育平台,在“學校發展資助計劃”中增設專項,資助學校配備AI教室(人工智能實驗教室)。澳門大學與澳門科學館合作,向本澳學生推廣國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技術;澳門科學館繼續推行“學生科技教育普及計劃”、“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開展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
構建配合新時代要求和人口變化趨勢的學校系統、教育治理機制,以及教育財政投入與監管體制。開展第三階段“學校綜合評鑒”,落實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提交經專業審核的會計帳目。部署“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2027預試,跟進“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25。提升融合教育質素,增加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發展及優化特殊教育和職技教育。
優化教學軟硬件,支持學校發展。推進東區兩個地段的學校校舍及教育中心興建工程。支持學校開展“活力校園”計劃,推進東區-2 B3地段的學界體育場地及設施的規劃設計,增加學生運動空間。檢視學生輔導人員配置及資源投入,增進青年身心健康。繼續提供奬、助學金支持學生升讀高等教育,優化內地升學保送工作。
支持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着力發展理工類學科、新興學科及交叉學科,開設藥物科學、人工智能與教育、智能電網等課程;增加與世界一流大學聯合開展的高水平博士、碩士及雙學位課程,形成更適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高等教育佈局。
加強高校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工作。依託中醫藥產業園建立的技術平台,與內地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動成果轉化;鼓勵高等院校與知名企業及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發揮四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國家級科技平台作用,推動中醫藥、集成電路、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轉化。發揮澳門各高校在合作區已設立的研究中心、產學研示範基地和培訓基地的作用。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完善人才申請審批與續期服務,做好第三期人才引進工作,加強向外推介澳門的人才政策和優勢。建立跨部門機制,為獲批人才來澳後提供支援服務。聯動業界合力招商引才,強化產業與科研人才培養的聯繫;公佈新一期澳門重點發展產業未來人才需求的調研結果,優化“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提升居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推出新一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擴大證照考試的覆蓋面,增加面向長者的課程類型;開展私立進修中心相關業務法律的立法工作。
7.重視做好青年工作
特區政府十分關心青年發展,致力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更好環境和條件。透過優化青年政策行動計劃及措施,支持青年發展,加強與青年溝通,多渠道聆聽青年聲音,支持青年參政議政。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工作,培養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深化“學生生涯規劃藍圖”計劃,優化青年就業配對、職前輔導活動。繼續實施“澳門青年大灣區職業之路資助計劃”,支持澳門青年到大灣區及合作區就業。“澳門大專學生內地實習計劃”名額增加至620個,完成實習的學生獲一次性定額津貼5,000澳門元。增加“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本地實習計劃等名額,讓青年到本地和內地知名企業實習;舉辦“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支持青年創新發展。
(六)推動文化“基地”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展現“文化之城”魅力。提升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等文化品牌盛事的影響力。持續實施“國家藝術基金配套計劃”,協助本澳獲資助項目落實執行。定期舉辦文藝演出、非遺體驗及文創市集等活動;精心打造年度節慶品牌項目,鼓勵具品牌潛力的文化展演項目拓展至外地市場,展示澳門的歷史文化特色。啟用東區-2圖書館,軟硬件升級公共圖書館系統;舉辦“澳門全城共讀月”及“澳門閱讀節”兩項大型活動,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
加強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啟動全澳第五批不動產和第二批動產評定工作,保護城市歷史文脈。推進澳門歷史文化場館“提質升級”工程規劃。分階段開展相關歷史文物修復工作,擴大文物修復人才隊伍。用好趙家大屋作為傳播澳門中西薈萃文化的空間載體,同時發掘廟宇文化以增強社區凝聚力。支持維護、保養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活化美副將大馬路建築群。對葉挺將軍故居、冼星海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中美望廈條約》簽訂地點等文化設施進行優化,推出兩條文旅路線。
持續發掘及整理本澳具潛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佈新一批項目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鼓勵文創業界以澳門非遺元素為核心設計產品,與非遺傳承人一同促進傳統非遺技藝的現代化轉型。
打造具國際性及學術性的文化交流活動。舉辦“文明互鑒”國際文化論壇、“國際文明展會”,承辦“第十六次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推出冼星海文化IP,舉辦“冼星海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和以中西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展覽。
推動文化“走出去”。徵集及支持本地演藝、非遺及文創項目赴內地、東盟及“一帶一路”地區開展巡演或展示。
(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宜居城市
特區政府將檢討城市規劃,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增強城市韌性,致力建設環保綠色城市,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市民創造更優質宜居的生活環境。
1.加快基礎建設
持續做好城市規劃,優化空間佈局。檢討城市總體規劃,積極推進北區-1、外港區-1、外港區-2及氹仔中區-2等分區詳細規劃工作。
落實《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推動“祐漢七棟樓群”及其他重建項目,研究擴大已落成的置換房及暫住房的適用範圍,為都市更新的項目收購或置換提供更多便利。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推進《樓宇維修基金》行政法規修訂等工作,支持業主開展樓宇維修工程,促進私人重建項目順利開展。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健全城市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持續完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實施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項目(兩湖方案),同步開展內港綜合整治研究。推進“地籍資訊系統”重構及《電信法》立法等工作。
開展新基建項目建設。研究建設國際光纜及分支連接至橫琴,優化通訊網絡等產業基礎設施配套,降低通訊等營商成本,為包括科技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創設更好的基礎設施環境。
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推進污水處理效能及質量,完善再生水基礎設施佈局。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建築廢料資源化利用,減少堆填區負荷。
優化電力管理機制。擴展及完善本澳輸配電網絡,目標將南方電網輸澳清潔電能比例調升至50%。推動核心民生區天然氣管道網絡建設,拓展天然氣用戶。
優化完善交通治理。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優化巴士服務與監管機制,推動綠色公交服務。合理調控的士市場供給,持續監督的士服務質量。推進網約的士服務研究,加快相關法規修訂進程,建立規範化監管機制。
逐步健全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全面推進輕軌東線南、北兩段工程建設。啟動東線延長線建設前期工作。持續優化輕軌運營服務。
優化交通規劃與設施配置。全面完成《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中期檢討工作。持續優化道路工程建設管理,最大限度減少對市民出行影響。改善道路通行環境,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設施使用效能。持續推進交通系統智慧化,合理利用閒置土地增加公共停車位供給,推進咪錶系統智能化升級。
2.打造現代美麗宜居澳門
增加和優化市政休閒設施。有序推進北區8個休憩區、澳門半島南岸海濱綠廊、黑沙青少年活動體驗營的建設,重整石排灣郊野公園,建造慕拉士兒童探索館。持續推進新城A區A8地段公用設施大樓及A9地段康體設施大樓工程,加快B3地段康體設施設計工作。啟動市民運動公園第一區建設。配合輕軌東線建設,開展馬場北大馬路沿線灘塗整治工程規劃設計,打造面積逾50,0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區。研究南灣湖A3、A4及A9地段的活化利用方案,因地制宜建設臨時休憩設施。
推動綠色發展。深化建設減碳指引體系,落實“雙碳”目標。完成編製《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6-2030)》,按序開展各項行動計劃及措施。綜合治理移動污染源,改善空氣質素。持續完善綠色出行保障體系,積極推廣電動車使用。拓展光伏應用提升清潔能源佔比。
深化跨範疇跨部門市容美化治理機制。加強蚊鼠防治工作。優化工地及國有土地的圍封及管理,提升市容和環境整潔度。優化通報平台功能及強化道路污染處理機制,保障市民出行安全。開展台山街市和筷子基小販區的重整工作。啟動活化原路環街市工作。
(八)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1.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按照“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要求,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完善粵港澳三地聯合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落實《2026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工作安排》,探索建立粵港澳三地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協同落實大灣區建設重點任務。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跨境交通建設協作,推進澳琴區域交通硬聯通,推進國際氣象數據樞紐建設。
強化區域旅遊合作。充分把握外國人免簽入境中國政策持續擴大優化的有利條件,吸引國際旅客將行程延伸至澳門,與廣東省及香港相關部門保持緊密的合作,共同推廣大灣區旅遊品牌,推出更多“一程多站”旅遊路線,增強大灣區“9+2”城市旅遊市場的協同效應。
深化科技創新及金融合作。進一步融入國家科創體系,爭取在資源配置、項目支持及平台建設等方面向澳門進一步開放,鼓勵本地科研團隊及其他創新主體承接更多國家科技計劃和科研項目。推動澳琴及葡語國家初創科企善用大灣區資源優勢,提升產品競爭力和企業規模。繼續透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機制”,共同推動更多金融機構試行跨境創新項目,支持現代金融及實體經濟發展。支持本地優秀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拓展大灣區市場。
充分發揮CEPA政策效應。支持和鼓勵業界用足用好《關於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的優惠措施。同時與國家工信部深化對接,推進CEPA框架下的合作,為澳門更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推進粵港澳人才培育合作。推動並落實更多更高級別的“一試多證”考證項目,便利居民取得內地、香港及澳門認可的技能證明;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在人才培養及評價方面的合作,開展產業發展所需的培訓及考證項目;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在技能競賽方面的合作,充分發揮競賽對人才培養的引領作用。
深化區域知識產權合作。落實中央相關惠澳政策,便利澳門創新主體在內地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深化雙方在專利培訓等領域的合作。與粵港相關部門協同配合,落實《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共同打造優質生活圈。在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加強合作,便利居民在大灣區工作生活,重點包括:持續優化“澳車北上”,便利市民跨境出行;促進區域消保合作,保障跨境消費權益;完善跨境食品檢驗檢疫和監管工作,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深化區域應急協作,完善跨境救援機制;加強環保合作,共建美麗灣區等。
2.更好發揮和拓展中葡平台功能
推動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成果落地,深化與葡語國家的合作機制。強化“中葡商貿導航”服務,支持企業“走出去”拓展葡語國家市場。
提升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功能。推動中葡基金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策略機制,加強支持澳門企業到葡語國家投資,拓展葡語國家市場。
深化中葡金融服務平台建設。舉行葡語國家中央銀行支付系統會議,促進與葡語國家金管機構聯繫。
推進“中葡科技中心”建設。持續擴大巴葡科創大賽的影響力,加強與巴葡校企、孵化機構及創投資本等協作聯繫,爭取更多優秀項目落戶澳琴。舉辦巴葡科技項目路演及大灣區考察團,吸引更多優質巴葡科技項目落戶澳琴和大灣區。
打造匯聚葡語、西語國家特色品牌的示範點。推動葡語國家產品在澳門首發銷售,擴大葡語國家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推動更多葡語、西語國家特色品牌及產品集聚澳門。
加強中葡文化交流。辦好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活動,並將其延伸至內地更多城市舉辦。
3.深化國際經貿科技交流合作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會議活動。加強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和聯繫,爭取加入更多國際或區域經貿組織,發揮澳門在“一國兩制”方針下作為國際交流平台的優勢,促進對外交流合作。
支持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繼續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資助計劃》,為與內地及國際的聯合資助項目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提供支持,進一步加強澳門科研人員對外合作,特別是與葡語國家的科技合作。
深化跨境電商合作。支持知名電商平台在澳發展,助力內地及澳門企業開拓海內外市場。
推進國際稅務合作。爭取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簽署《對所得消除雙重徵稅和防止逃避稅協定》,以擴展澳門的國際稅務合作網絡。
4.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原則,重點圍繞“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新領域合作”五個方面,充分發揮工商界、僑界及各界人士的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落實《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五年工作清單(2024-2028年)》各項工作任務。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支持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年度聯席會議,配合國家部署,參加國家高級別的“一帶一路"活動。發揮好“‘一帶一路’稅務學院?澳門”的作用。有序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合作關係,與已簽約的友好城市加強交流合作。完成與巴西利亞友好城市協議簽署工作,推進與烏拉圭的科洛尼亞?德爾?薩克拉門托締結友好城市的工作。進一步深化澳門和珠海友城合作機制及資源共享,繼續透過共同舉辦“友城青年說"等活動,促進珠澳兩地友好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5.深化與內地省市合作
充分發揮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進一步深化粵澳合作。務實有序加強與北京、上海、福建、四川、廣西等內地省(區、市)在經貿、金融、文旅、科技、教育、中醫藥大健康等領域的合作,構建澳門區域合作發展新格局。
積極發揮合作專班的作用。有效推進與海南、重慶、深圳、佛山及中山工作專班的各項工作,研究合作專班適用到其他合作關係密切的省(區、市)的可行性。務實深化穗澳、珠澳等合作。
在深化區域合作中把握機遇,在融入國家大局中拓展空間。特區政府始終以習主席視察澳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持續擴大國際“朋友圈”,進一步強化內聯外通,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九)編製特區“三五”規劃,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1.編製《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三個五年規劃(2026-2030年)》
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等重要規劃,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及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編製及公佈“三五”規劃。相關領域制定相應的專項規劃或落實計劃。
2.積極推進四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按照“統一佈局、協調設計、開放共享”的原則,加緊進行規劃和建設。通過延伸辦學,擴大澳門高等院校的發展空間。第一期為辦學開展期,通過使用合作區已有設施,安排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大學入駐,計劃於2026年9月起開展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教學活動,學生規模首年設定為1,200人。第二期為“澳門大學合作區校區”的建設期,第三期為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大學合作區校區的建設期。
推進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建設。文化區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載體與空間,集文化展演、藝文交流、旅遊休閒與商業配套等於一體的文化新地標。2026年將開展澳門國博文化館的建築概念設計工作,同時爭取國家文旅部給予支持和指導。
加快推進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建設。確保擴建工程施工進度與質量。重點推進橫琴前置貨站主體工程建設,構建澳門國際機場與橫琴貨站的高效聯運體系,增強澳門在國際航空物流網絡中的競爭力。
有序推進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建設。做好產業園發展規劃,包括開展園區需求、產業定位、功能佈局、發展模式等前期諮詢和研究,加快後續預算編列及工程招標工作,開展項目管理公司聘請及設計連建造招標。同步積極進行招商引資。爭取中央部委對產業園的支持和指導。在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落成運作前,設立澳門國際科技產業中心,善用現有資源提供空間載體,吸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領域的科技企業項目進駐及發展。

